Junior 前進的路上:Impact
嗨大家,我是 Brandon。
前陣子有收到公司的考績,結果還算滿意。這也讓我回頭看了一下:從加入這個團隊到現在,我到底都在做些什麼、又踩了哪些坑。
看著過去一年的自己,再對比現在 AI 狂飆的時代,我心裡其實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:如果執行的速度、迭代的速度都拚不過 AI,那我們身為一個人的價值,特別是一個 Junior 工程師,到底在哪?
今天就想來聊聊我對這個問題的一些思考。
公司的本質,與一個殘酷的現實
先說,以下只是我這個 Junior 的個人觀察啦。
我覺得,要搞懂我們自己的價值,要先搞懂公司的本質。基本上,公司就是一群人聚集起來賺錢的地方,而且通常會形成一個金字塔結構。
- 金字塔底層: 大量的執行者,負責搬磚頭,把上面交代的任務完成。
- 金字塔中層: 中小型主管,負責監督施工品質,確保磚頭沒蓋歪、沒人偷懶。
- 金字塔頂層: 策略制定者,負責觀察市場,決定這座金字塔要蓋在哪、要蓋成什麼樣子。
一個殘酷但很現實的點是,對一間公司來說,金字塔底層的執行者,必須是能夠輕易被抽換的。這樣系統才能穩定運作,不會因為誰請假或離職就崩潰。
這也帶到一個有趣的現象。在某些文化裡,一個人的價值體現在那些沒寫下來的文件上,他知道所有事情的來龍去脈,公司輕易不敢動他。但這風險超高,萬一他出意外,整個環節就斷了。
老實說在 AI 越來越強的現在,這件事讓我覺得有點焦慮。因為 AI 根本就是史上最強、最完美的搬磚工,它速度快、不喊累、情緒穩定,而且 24 小時待命。
所以這跟我有什麼關係?
關係可大了。如果我們只滿足於當一個聽指令辦事的人,那我們的可取代性,會前所未見的高。
如何從搬磚工進化成 co-規劃者?
會說 co-規劃者而不是規劃者的原因是,我們就是個 Junior,在很多事情上的設計權本來就不是在我們手上,但這不妨礙我們參與規劃,提出意見又不用錢,想辦法去參與就好啦!
所以我們的思維不能只停留在 code 上。這一年來我有意識地在練習三件事,覺得蠻有用得,分享給大家。
行動一:視角升級,從我到我們
Junior 時期,我們很容易只專注在自己手上的票、自己的任務,這很正常。但真正能創造影響力的工程師,視野絕對不只在自己身上。
一個團隊就是一支球隊。
每個人有不同使用說明書,有擅長跟不擅長的事。如果我們只顧著自己帶球猛衝,那可能沒什麼用。但如果我們能開始去想:
- 欸那個誰誰誰,他好像卡在某個地方鬼打牆很久了,我是不是能幫個忙?
- 我們團隊好像一直被某個流程拖慢速度,原因是什麼?有沒有辦法改善?
- 如果今天多了一個很牛逼的工具改善上面的問題,我們整個團隊的 throughput 能提升多少?
當我們開始思考這些團隊層級的問題,我們的影響力就不再只是一個人,而是 N 個人。
行動二:思維切換,從執行者到 co-規劃者
我看過很多人,包括以前的我自己,開會時超怕犯錯,所以都只敢默默記下主管的結論,然後回去埋頭做。
但現在我覺得,這其實是放棄了自己最重要的價值:我們的工作不是只有記結論然後執行,因為執行這件事,AI 會做得比你更好。
我們應該要練習的是,在會議上,去思考、去提問、去挑戰:
- 我們為什麼要這麼做?想解決的核心問題是什麼?
- 今天團隊的 XXX 問題為什麼會發生?背後的 bottleneck 是什麼?
- 我覺得如果多加一個 OOO 功能,整個使用體驗會更順暢,大家覺得呢?
當開始想這些事,我們就不再只是在執行了,我們是在共同設計。把大腦從執行模式,切換到了策略思考模式。
行動三:術語到人話
這點必須說,真的超重要。工程師很容易活在自己的世界裡,但跟我們合作的 PM、設計師、行銷,他們可能根本不在乎你用什麼實作。他們在乎的是:這個功能使用者到底會不會用?你說的那個問題對使用者來說是什麼感覺?會很煩嗎?
所以學會換位思考,用他們的語言溝通,非常關鍵。我們要有辦法把一個複雜的技術問題,翻譯成一個使用者視角的故事。
當我們能做到這些,需求方才會真的懂我們在說什麼,也才能真正影響產品的方向。
總結:別怕犯錯,機會是自己摘下來的
要在 AI 時代提升自己的價值,我覺得關鍵是三個轉變:
- 視野上: from 只看自己,to 看見整個團隊。
- 思維上: from 如何執行,to 思考為何設計。
- 溝通上: from 術語,to 需求同理心。
但如果你不舉手,這個表現的機會就是別人的了。所以,為什麼不自己把那個機會給摘下來呢?
我們都只是 Junior,犯錯不是很正常嗎?很多時候機會的錯過,都是因為當下不敢講、害怕犯錯。
希望這篇文章,能給所有正在前進路上的 Junior 夥伴們一點點啟發和勇氣。
我是後端工程師布蘭登,我平常會在 IG 工程帳 @backend_b__ 分享所見所聞,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或是有共鳴的話就幫我分享+標註吧